帮你快速找医生

夏季皮肤病攻略(物理因素篇)

2017年06月25日 1064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1.日晒伤:又称日光性皮炎。
临床表现:日晒后半小时到六小时内出现皮损,24小时达到高峰。表现为日晒部位皮肤出现境界清楚的红斑、水疱,重者糜烂,自觉瘙痒、灼痛。严重者可出现发热、头痛、恶心等全身症状。轻者1-2天消退,严重者约需一周左右恢复。
防治:避免日光暴晒,外用防晒剂。
可口服抗组胺药联合小剂量泼尼松,外用炉甘石洗剂和曲咪新软膏,若糜烂者先外用3%硼酸湿敷。
2.多形性日光疹:
临床表现:日晒数小时或数天后曝光部位(面颈、胸前V形区、前臂、手背伸侧等部位)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糜烂、结痂、苔藓样变等多形皮损,自觉瘙痒,部分患者感轻度灼痛。
防治:避光,外出用防晒剂。
轻者:抗组胺药联合羟氯喹口服
重者:加用泼尼松口服
外用曲咪新软膏,糜烂渗出者3%硼酸湿敷。
3.夏季皮炎:
临床表现:多见于成人四肢伸侧,对称分布,初起为红斑,红斑上可见密集的针头至粟粒大小的丘疹,自觉剧烈瘙痒,无糜烂及渗液。病情与温度和湿度密切相关,气温下降病情明显好转,很快自愈。
防治:注意通风散热,衣着宽松,皮肤保持清洁干燥,出汗后用清水外洗后用毛巾擦干。
以局部治疗为主,外用炉甘石洗剂、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瘙痒剧烈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
4.痱子:
临床表现:根据汗管破裂位置不同,分四种类型。白痱、红痱、脓痱、深在性痱子,白痱最常见,为针尖大小的、透明的、表浅的水疱,无炎症反应,无自觉症状。红痱为汗液在表皮棘层引起,好发于肘窝、腘窝、皱褶部位,对称分布,皮损为针尖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周围有红晕,自觉瘙痒、灼痛、灼热。天气转凉后轻度脱屑而愈。脓痱好发于四肢屈侧及阴囊,脓疱多为针尖大小,表浅,脓液培养无细菌生长。深在性痱子为汗管在真皮上部破裂引起,密集分布于躯干及四肢,为深在的白色丘疹,不痒,除面、腋窝、手足代偿性出汗增多外,全身皮肤出汗减少。
防治:注意室内通风散热,穿宽大衣服,常洗澡,勤换衣。
局部治疗原则为清凉、止痒、收敛为主,可用炉甘石洗剂、扑粉。
5.夏季瘙痒症:
临床表现:夏季出汗后全身皮肤瘙痒,无皮疹,高热、潮湿是诱因。
防治:口服抗组织胺药物,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糠酸莫米松、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等)。
6.褶烂:
好发于肥胖者或婴儿,累及皱褶部位如颈、腋窝、乳房下、脐部腹股沟、会阴、指趾蹼等处,婴儿多见于颈部和肛周,初起为相互摩擦部位皮肤皱面一致的水肿性暗红色斑片,久之可出现丘疹、水疱甚至糜烂、渗液、溃疡,自觉灼痛。可继发细菌、真菌感染。
防治:经常清洁皮肤,婴儿应勤换尿布,保持局部干燥,禁用肥皂热水洗擦。
红斑期可用扑粉,糜烂、渗出期可用3%硼酸湿敷。
7.摩擦性苔藓样疹:
多见于儿童,临床表现为手背、前臂等易受摩擦暴露的部位,有时可累积躯干,表现为密集分布的针头大小的丘疹,呈肤色、淡红色或淡白色,覆有微细的糠秕样鳞屑,常对称分布,有微痒。避免刺激、减少摩擦,天气转凉后常自行消退。
防治:避免外界不良刺激,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尤卓尔)。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