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时代》周刊评出的年度十大医学突破

2015年05月06日 657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1.乳房X线造影检查新规定

  今年11月,一个美国政府医疗顾问小组对乳腺癌筛查规定所进行的例行信息更新在美国公众中间引发了轩然大波。

  基于对例行筛查风险和益处的最新估计,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的新指导意见认为,美国女性没必要从四十岁开始做乳房X线检查,而应该在五十岁后开始检查,两年一次,甚至还建议女性不用再做乳房自检。

  人们担心保险公司会因此不再报销年轻女性乳腺癌筛查费用。这种担忧终于在12月平息,美国参议院批准了确保医疗报销覆盖乳房X线检查和预防性筛查费用的修正案。

2.艾滋病疫苗

  在一个失败多过成功的领域,面对艾滋病新疫苗研发成功的消息,专家们半信半疑也就不足为怪了。今年9月,研究人员耗资1.05亿美元对结合两种老疫苗的新疫苗的测试结果首次表明其可以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整个实验有1.6万人参加,结果表明,这种疫苗可以使接种者的感染风险降低31%。但由于大多数志愿者都是异性恋,恪守一夫一妻制,与静脉吸毒者等高风险人群相比,他们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本来就处于中低水平,这也引发了研究成果究竟多有效的争论。

3.美国解除干细胞研究限制

  美国总统奥巴马今年3月在白宫签署行政命令,推翻布什政府在2001年做出的对联邦经费资助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进行限制的规定。尽管仍然不许科学家利用政府经费培育新的胚胎干细胞系,但科学家至少可以动用联邦经费对现已存在的数百个干细胞系进行研究。在开展这种研究以前,科学家还必须等待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工作组对干细胞系进行评估,确保它们按照严格的道德和科学原则进行培育。从12月开始,美国科学家可以使用第一批通过这种审核的干细胞系。

4.甲型H1N1流感疫苗

  甲型H1N1流感在2009年席卷全球,当流感季在秋天正式来临时,新型H1N1疫苗成为美国以及北半球其他所有国家最炙手可热的东西,在10月份的头几周,美国制造商的疫苗供应一直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在美国许多地区,甲型H1N1流感疫苗根本不够政府确定的高危人群的注射,如儿童、孕妇、医疗工作者以及哮喘、糖尿病患者等。尽管如此,仍有约55%的美国人表示不会注射新疫苗。

5.采用干细胞技术培育老鼠

  用干细胞培育实验鼠似乎已不新鲜,然而今年7月当中国科学家宣布,在两个不同的实验室造出了新老鼠时,仍然引起了各国学者的高度关注,因为这是首次采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培育出来的。所谓诱导多能干细胞都是成年细胞(通常是皮肤细胞),科学家通过引入四种基因将其重组为胚胎状态。在此之前,只能使用胚胎干细胞获得这一成就。

6.前列腺癌是否需要筛查

  前列腺癌患者的病情进展缓慢,可能不需要积极治疗。因而,前列腺癌筛查到底是否“划算”,成为人们长期争议的焦点。今年3月,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一项历时10年、涉及7.6万男性的研究结论是,筛查和早期检测似乎并不能降低前列腺的死亡率。据此,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表示,不建议对75岁以上的男性进行前列腺癌筛查。

7.孤独症新研究

  没人知道孤独症的成因,也没人知道近年来孤独症病例上升的准确原因。但研究人员今年发现了一个可能的遗传线索:5号染色体变异。5号染色体显然在孤独症成因上起着关键作用。研究人员与“孤独症遗传资源交换”(拥有2000多个受孤独症影响家庭的DNA数据库)机构合作,对涉及形成大脑连接的蛋白编码的基因变异进行研究。这些基因差异极为常见,存在于超过一半的健康人身上,但它们在孤独症患者身上更为普遍,影响65%的患者。

8.骨质疏松症新药

  当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主要是通过阻止破坏骨骼的细胞作用,这种细胞会随着人年龄增长而增多。但是,一种正接受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审查的新药能以另外一种方式处理问题:抑制破坏骨骼的细胞生成。在今年8月公布的两项研究中,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新药denosumab可以降低绝经后妇女和正接受前列腺癌治疗的男性的骨折几率,这也是患骨质疏松症风险最大的两个人群。

9.确认早老性痴呆新基因

  围绕早老性痴呆患者基因的研究领域一直很“热闹”。今年9月,科学家发现了一组可能引发早老性痴呆的新基因。两个研究小组对与晚发性老年痴呆症有关的三种基因进行了研究。其中两种基因与大脑的淀粉样蛋白斑块有关,最终会导致神经细胞死亡以及诸多认知问题。第三种基因则影响神经细胞的接合点。但目前尚不清楚这三种基因是如何增大患早老性痴呆风险的。

10.成年人体内的“棕色脂肪”

  身体脂肪分褐色和白色两种,其中褐色脂肪会积极地将糖分解为热量,且比白色脂肪消耗更多的能量。研究人员还知道,尽管啮齿动物和新生儿具有丰富的褐色脂肪,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褐色脂肪会逐渐减少。

  今年4月,瑞典研究人员在刊登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论文上介绍说,现在成年人的褐色脂肪数量明显超过以前的估计。另外瘦人身上的褐色脂肪含量往往多于胖人,而褐色脂肪细胞在温度偏低的情况下更为活跃。研究人员希望将褐色脂肪作为一个重要的新目标,用于寻找治疗肥胖症的新方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