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白内障手术:不但要看得清楚,还要看得舒服

2011年04月24日 818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很久以前,古人就知道了眼睛这一感觉器官在视觉信息获取中的重要作用。《皇帝内经》中写道眼睛有:“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的功能。现代科学证实:人类所获取外界信息的85%以上来自于眼睛,因此公认眼睛是信息获取的第一通道。眼睛好比一架高级全自动照相机,瞳孔好比光圈,随光线的强弱自动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量;角膜、晶体、玻璃体犹如一组高级透镜,他们的透明组合保证了进入眼内光线的畅通无阻;视网膜就象高分辨率的感光底片,丰富的感光视细胞在感受了光线刺激后会发生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并产生生物电变化,然后把视觉信号传送到大脑的视觉中枢,这时一副精确清晰、多姿多彩的立体图像就形成了。当眼睛内的任何一部分出现问题时,都会对视力造成较大的影响。

       一个机警灵敏的人,眼睛炯炯有神,而视功能差的人往往眼睛转动缓慢、反应迟钝,这与摄取信息的量的多少密切相关,当视觉好,信息摄取多时,产生的联想和思考也较多,从而大脑细胞一直能保持良好的兴奋性。相反,目光呆滞者,反应往往迟钝,其生活质量往往较差。因此,当一个人视功能出现问题时,尽早的医治与否,已不单仅仅是视功能的恢复问题,还同其整个身体的健康状态,甚至家庭和睦和其社交圈范围密切相关。

       白内障是我国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年龄超过80岁的老人中,100%都会有白内障的存在。医学界提倡,白内障需尽早治疗,一般认为当视力小于0.5或者对生活工作造成了影响就需要治疗。目前眼科界共识性的认为治疗白内障没有根本有效的药物,尤其对于中晚期白内障,手术治疗仍是当前最为有效、安全和快速的视力恢复方法。那么白内障手术到底可不可怕?手术治疗后视力到底能恢复到何种程度?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一、白内障手术方式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

       为减少手术对眼部造成的损伤及术后散光, 人们对白内障手术进行了不断的改进。但早期的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和现代囊外摘除术都存在着对眼球的组织结构破坏较大、术后散光比较明显等并发症, 以至患者术后不能达到较佳的视觉质量。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先进而成熟的手术方式。

二、白内障手术的过程:

       其实,白内障手术并非象传统外科手术一样可怕,现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其实已经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微创手术水平。表现在以下几点:1,术前不需全身麻醉,也不需球后注射麻醉,医生在术前5分钟在眼球表面点点麻醉眼药水即可开始手术了;2,手术时仅需在角膜打开2~3mm的小口,伸入超声乳化头,通过超声波的物理乳化作用把混浊的晶体吸出,然后仍通过这个小口,植入折叠的人工晶体。一般顺利的手术仅需10分钟就能完成;3,术中和术后均不需要缝线,一般术后第二天视力即可恢复。

三、人工晶体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

       人工晶体是白内障手术后用于替代混浊晶状体的屈光镜片。人工晶状体的功能可直接影响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人工晶状体植入技术的成熟及其设计工艺的提高, 使人工晶状体性能越来越向接近理想的自然晶状体方向发展, 目前个性化选择的人工晶状体问世。如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可提供远、中、近视力的全程视力。蓝光滤过性人工晶状体可以减轻白内障患者术后畏光、视物发白等症状, 而且对预防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起重要作用。另外还有可矫正球面像差的人工晶状体和可矫正散光的人工晶状体。

四、白内障术后双眼立体视觉的产生:

       立体视觉是一种建立在同时视觉和融合功能基础上具有三维立体感的高级视觉。立体视觉正常是人眼进行精确定位的前提。而白内障患者的立体视觉明显受到了影响,即使在术后早期也往往不能马上恢复。立体视觉同以下因素密切相关:(1) 视锐度。就是白内障术后单眼视力的恢复情况。如果单眼视力恢复大于0.6,那么双眼的立体视觉就会明显改善。(2) 双眼视力差异。就是双眼视力的平衡性,双眼视力差异越小, 立体视功能越好。(3) 屈光度。屈光度数与散光度数越小, 立体视功能越好。(4) 双眼屈光参差。就是双眼屈光度数的差异。白内障患者中普遍存在屈光参差, 其值越大立体视觉受损越严重, 白内障摘除植入人工晶状体后可以克服白内障摘除后无晶状体状态下眼的屈光参差,有助术后立体视觉的恢复。(5) 双眼影像不等。双眼影像不等是指同一物像在两眼视网膜上形成两个大小和形态有差异的影像,可影响双眼正常的融合而破坏立体视功能。故影像不等值越小,立体视觉越好。

       因此,白内障手术本身虽然快速,但也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手术,与手术本身相比,术前医生大量的准备工作也同时非常重要。医生需要通过选择适当的术式和人工晶状体来调整患者术后的视锐度、双眼视力差异、屈光度、双眼屈光参差及双眼影像不等, 帮助其恢复、重建良好的双眼视觉功能,从而提高其视觉质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