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如何精准治疗过敏性哮喘

2023年04月24日 286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过敏性哮喘是基因﹣环境相互作用下携带易感基因的个体在环境变应原的作用下引起和/或诱发的一类哮喘,通常始于儿童时期,与湿疹、变应性鼻炎或食物、药物过敏等过敏性疾病和/或家族史有关。
         一、过敏性哮喘的精准诊疗新进展
         1、哮喘两种主要“内型”生物标志物与精准医疗发展
       高辅助型T细胞2(Th2)和低Th2哮喘是当前哮喘的两种主要内型。高Th2哮喘诊断生物标志物包括痰/血嗜酸性粒细胞、血清总IgE水平、呼出气FeNO分数和血清骨膜素。此外,上皮细胞因子包括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IL-25、IL-33,以及2型细胞因子(IL-4、IL-5、IL-13)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也是重要的生物标志物。低Th2哮喘的生物标志物包括痰/血中性粒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mobilitygroupbox1,HMGB1)、钙卫蛋白等。生物标志物有助于区分哮喘的不同内型。哮喘两种主要内型所包含的表型也有所差异。高Th2型哮喘临床表型主要为过敏性哮喘。《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年版)》、2021年的GINA指南和《EAACI重度哮喘生物制剂推荐指南》(2020年),均强调需要对患者进行表型识别,并根据表型指导治疗。并且,2021版GINA指南建议考虑了经济、给药频率等因素后,给予过敏性哮喘患者靶向IgE治疗。随着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及靶向生物标志物生物制剂的临床应用,过敏性哮喘的治疗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哮喘进入精准医学时代,精准医疗是指根据每位患者的个体特征定制治疗策略,细分疾病内型并接受内型特异性诊断和治疗是精准医疗的核心内容,它考虑了患者所有的特征,通过遗传学、暴露组学、多组学多方面挖掘患者疾病特征,帮助临床医师为哮喘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2.抗IgE靶向治疗过敏性哮喘取得良好成效
       美国胸科学会一项旨在确定导致重度不受控制哮喘患者管理差距的因素的研究发现,IgE是影响医师处方决策的最重要生物标志物,在决策时有44%的医师会考虑IgE水平。无论是儿童患者还是成年患者,靶向IgE的奥马珠单抗都是当前过敏性哮喘治疗中最常使用的生物制剂。一项欧洲儿童哮喘患者调查发现,在接受生物制剂治疗的儿科哮喘患者中,88%使用了奥马珠单抗。另一项纳人入1109例美国严重哮喘的患者的研究显示,34%的患者接受了奥马珠单抗治疗,其他非奥马珠单抗的生物制剂使用率为33%。奥马珠单抗治疗可减少激素的使用,有效且安全性良好。一项评估奥马珠单抗治疗中国重度过敏性哮喘患者激素减量作用的研究发现,在治疗16周后,基线接受OCS治疗、接受高剂量ICS/LABA或中剂量ICS/LABA+0CS治疗患者分别有74.5%和75.3%患者激素减量,80.5%的患者未发生哮喘急性发作。另有研究发现,无论变应原数量和致敏类型如何,过敏性哮喘患者在奥马珠单抗治疗后均获得相似的疗效,急性发作次数均显著下降。
       3、奥马珠单抗治疗过敏性哮喘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的疗效
       奥马珠单抗可以有效控制过敏性哮喘及其过敏合并症。《中国过敏性哮喘诊治指南(第一版,2019年)》指出,对于过敏性哮喘,尤其是血清IgE明显升高并排除其他引起IgE升高的疾病,或者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者,若需求强烈、经济条件许可,其适应证可放宽至第3级治疗。奥马珠单抗联合吸入激素治疗中、重度过敏性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儿童患者,可显著改善鼻炎症状和哮喘控制。除此之外,奥马珠单抗治疗中、重度过敏性哮喘合并鼻息肉患者、可以显著缩小鼻息肉,改善鼻部症状和哮喘控制。彭俊争等发现吸入激素十奥马珠单抗治疗的中、重度过敏性哮喘伴变应性鼻炎患儿16周后,儿童哮喘控制评分/哮喘控制评分(C-ACT/ACT)、鼻炎和咳嗽视觉模拟评分、儿童哮喘生活质量问卷(PAQLQ/儿童生存质量量表(pedsQLTM3.0)哮喘模块评估较治疗4周后均得到进一步改善。隋海晶等研究发现,应用奥马珠单抗治疗过敏性哮喘并发鼻息肉患者16周后,鼻炎总症状评分下降,鼻息肉体积明显缩小,哮喘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除了合并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特应性皮炎也是哮喘患者的常见合并症。研究发现,奥马珠单抗可以显著减轻过敏性哮喘合并特应性皮炎患儿皮损严重程度,减少皮炎面积,提高生活质量。对于伴有多种过敏合并症的过敏性哮喘患者,奥马珠单抗可带来更多获益。Just等发现奥马珠单抗治疗12个月后,合并≥3种过敏合并症的患者的年住院率比<3种过敏合并症的患者降幅更大,且过敏合并症改善的患者比例更高。
       总结一下,抗IgE靶向治疗过敏性哮喘的临床疗效还需要更多研究证实,尤其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有必要建立过敏性哮喘患者样本数据库,将环境、过敏因素等纳入其中,这可能推进过敏性哮喘发病机制研究及挖掘出诊治新靶点,更有助于未来过敏性哮喘的个体化预防和治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