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视网膜静脉阻塞

2019年01月15日 807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比较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病。可分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及视网膜静脉分支阻塞。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病因比较复杂,为多因素致病。与视网膜炎症、视网膜低灌注、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高黏度和血流动力学异常等有密切关系。外伤、口服避孕药或过度疲劳等均可为发病的诱因。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谭英

主要症状为中心视力下降,或某一部分视野缺损,但发病远不如动脉阻塞那样急剧和严重,一般尚可保留部分视力,在中央静脉阻塞后3~4个月,5%~20%的患者可出现虹膜新生血管,并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1)轻型又称非缺血型、高渗透型或部分性阻塞。自觉症状轻微或全无症状,根据黄斑受损的程度,视力可以正常或轻度减退,视野正常或有轻度改变。没有或偶有少量无灌注区,没有新生血管形成,视力恢复正常或轻度减退。部分轻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可发生病情恶化,转变为重症缺血型静脉阻塞。

(2)重型又称缺血型、出血型或完全型阻塞。视力严重受损。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分支静脉阻塞以颞侧支最常受累,占90%~93%,其中又以颞上支阻塞最多见,占62%~72%。视力减退的状况根据压迫点位于静脉主干或小分支而有不同。阻塞位于主干和黄斑分支者,视力有不同程度减退,不供应黄斑的分支阻塞,视力可不受影响,视野有与视网膜受损区域相对应的改变。眼底检查视网膜动脉常变细,有硬化改变。通常约在发病6个月以后出血逐渐吸收,水肿消退,视盘黄斑区出现星状或不规则形点状硬性渗出或黄斑颞侧有环状渗出,这种渗出吸收较慢。黄斑水肿消退,留下色素紊乱或囊样变性瘢痕。

根据典型的眼底改变,同时结合FFA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可以确定诊断。


黄斑部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包括黄斑囊样水肿、黄斑前膜形成、黄斑瘢痕形成等。新生血管及其并发症,包括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增殖、机化膜形成、牵拉视网膜形成破孔和视网膜脱离。在以上并发症中以黄斑囊样水肿和新生血管最为常见。

治疗原则

(1)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需密切观察虹膜新生血管形成情况,一旦发现,必须立刻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

(2)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视网膜出现大片无灌注区,可光凝视网膜无灌注区治疗。

(3)严重的黄斑水肿可通过黄斑区格栅光凝或者玻璃体腔注射抗新生血管形成药物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

本病治疗比较困难,对某些疗法也存在争论。从理论上讲,血栓形成应用抗凝剂治疗,但实际上效果并不理想,许多过去使用的抗凝药已不再应用。迄今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可针对病因治疗和防治血栓形成,如降低血压和眼压,降低血液黏度,减轻血栓形成和组织水肿,并促进出血吸收。

0